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是什么 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

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是什么 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 西晋时期,有位名叫左思的文人,幼时顽劣成性,对读书毫无兴致,为此没少遭到父亲的轻视与责备。然而随着年龄渐长,他幡然醒悟,立志要以文学证明自己,决意创作一篇描绘魏、蜀、吴三座都城的鸿篇巨制——《三都赋》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左思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潜心钻研。他广泛搜集史料,考证山川城邑的方位布局,连宫室草木的细节都力求真实。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素材,他主动请求担任秘书郎一职,利用职务之便查阅皇家典籍。在这段漫长而孤寂的岁月里,他书房门口的走廊、庭院都堆满了草稿纸,有时为了斟酌一个字句,会在庭院里来回踱步大半天。 当这部凝结了十年心血的作品终于完成时,却因左思出身寒门而备受冷遇。当时的文坛名士陆机甚至写信给弟弟陆云,嘲讽说有个粗鄙之人竟想超越班固、张衡的成就。这些尖锐的批评如同寒冬的冰雨,几乎要将这部心血之作淹没。 转机出现在几位有识之士的赏识。著名学者皇甫谧在阅读《三都赋》后大为赞叹,亲自为之作序。随后,学者张载为《魏都赋》作注,刘逵为《吴都赋》《蜀都赋》撰写注解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当初嘲讽左思的陆机在读过全文后,也深深为之折服,主动放弃了自己正在构思的同类作品。 在这些文坛名流的推崇下,《三都赋》迅速声名鹊起。当时的印刷术尚未出现,人们只能依靠手工抄写来传播文章。京城洛阳的文人墨客、达官显贵争相传抄这篇佳作,导致纸张供不应求。纸商们趁机抬价,使得原本寻常的纸张变得价比黄金,"洛阳纸贵"的典故便由此流传开来。 这个成语历经千年传承,早已超越了文学范畴,成为形容作品风行一时的生动写照。它见证了一个寒门学子如何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打破门第偏见,更彰显了真正优秀的作品终将跨越时空,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光芒。